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百里挑医TXT下载->百里挑医-
第三百一十章 皇后寿辰(上)
-
-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g.534zw.com
出了宫门,流嫣与百里瑾寒暄了几句,街上人多眼杂,有些话也说不得,左不过,谈的都是老夫人,如今老夫人恢复大半,虽然入冬以后,及其畏冷,但体内余毒已经全部排出体外,只需好好静养便是。
这也亏得百里瑾雷霆手段,平日在府里,一贯是温润示人,经此一事,不仅严惩了一贯在府中嚣张的崔仁佑,以致其身残,还将府中的大丫鬟逼疯并下嫁给了崔仁佑,旁人虽不知这个中缘由,却也能够从中窥得一星半点。
只是,只敢猜测,却无人敢声张,而侧室也一个个胆战心惊。
梅氏被贬为侍女,早已经羞的没脸见人,****在房中垂泪,本想通知母家,希望能有人为他出头,可是母家却迟迟没有动静,只一味的装聋作哑,更让她有些心灰意冷。
柔氏同样被禁足,只是她毕竟还保留着侧室的位分,在府中,一应所需也没有缺,到也过得不算太寒酸,至于张氏,从前在府中侧室里便是已她为尊,如今,更是一手遮天,老夫人专心养病,崔成身子不适,卸去了管家一职跑去花满楼帮秦刚的忙,这府中的大小事务便全部落在张氏的手中,这一下,张氏掌权,形同正妻,但如今办事格外谨慎,不敢越拒半分。
百里瑾从前待他便格外恩厚,如今更是垂爱有加,只是却从不在她房中留宿,每日都在忙碌着,张氏也知最近朝堂之上忙碌,两国使者来朝,旁人信不过,只得让这个素来不理朝政的侯爷前去交涉一二。
所以张氏虽然很想借此机会一举诞下长子,这样她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夫人,不然,她这庶出女,妾室的身份便永远是她心中的伤,但如今,她也不敢过于焦急,只得耐心等待时机。
期间,她也从前往玲珑阁拜访过流嫣几次,不过流嫣均是告诉林仲说自己不在府上而打发了她,几次过后,她也不在前来了,或许她也觉得,如今她的身份,在这样做小伏低的,有些跌了她的身份。
“寿辰之日,你要小心,将莫黔给你的那柄匕首贴身带着。”冷不防的,百里瑾突然如此说道。
流嫣一怔,回头看了看依旧平淡如水的神色,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正想开口询问。
百里瑾继续低声道:“京中最近有大动静,禁军开始秘密调遣,皇上必然要有所动作,寿辰当日你跟住我,离皇上远些。”
说罢,百里瑾转身便走了,流嫣点了点头,虽然有些惊讶,但百里瑾既然如此说,那便必然是有大事要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后,天还十分昏暗,流嫣便已经早早醒转。
今日乃是皇后寿辰,百官需的进宫赠礼并至依罗宫朝拜皇后,以表对一国之后的崇敬。
稍后还要去大安殿观礼,皇贵妃与哲嫔的册封礼也同样在这一日,如此一来,流嫣便要准备三份贺礼,并且要奔波于后宫与前朝之间,疲于应酬。
宫门外,已经依次排了长长的队伍,都是等待入宫的大臣,今日宫门盘查的格外严格,待入宫之时,天都已经微微透出一丝光亮。
百官聚首在怡心殿外,今日本是罢朝,但圣上却临时召集百官入怡心殿,圣上今日心情似乎很好,脸上一直面带微笑,本便年轻英俊的脸上带着一丝暖人的弧度,不比庞日那般严苛的模样,到叫人觉得格外亲切。
“今日乃皇后寿辰,举国同庆,又有两国使者不远千里,前来朝贺,这也说明我大雍泱泱大国,让大燕大齐也是忌惮与艳羡,如今,大燕虎视眈眈,大齐内忧外患,派遣使者前来,目的也不单纯,所以朕想,另襄王与慕王各自带些人手前往宫门口,相迎两国使臣,也过好进行震慑。”皇帝接受百官叩拜之后,才一落座,便如此说道。
一时之间,众卿皆是有些没反应过来,襄王与慕王也是一怔,似乎没有想到,皇帝居然有此安排,不约而同的朝着对方望了一眼,眼中都带着一丝莫名的敌意,只是片刻,二人便匆匆收回目光,跪地领旨,遂退出大殿之上,带着人手前往宫门口。
一路之上,心思各异,都在互相忌惮,但面上,却平静如水,不起丝毫波澜。
支走了襄王与慕王,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今日,他早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也是该有所收获的时候了。
“如今时辰尚早,众卿便先与朕商议一下,文颜公主的婚事吧。”皇帝将话题转向文颜远嫁大齐一事。
大齐的欲求娶公主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朝堂之上便引起争辩,一派主张嫁,一派主张不嫁。
各有各的道理,双方争执不下,只是最后,太后出面,敲定此事,皇上也乐得卖个人情,便成了此事,但是如今,这个中的猫腻,却仍旧叫人看不透。
大齐要求娶公主,太后要嫁女儿,这本也是无关痛痒的,只是,这要嫁的,却是个垂死的老皇帝,极有可能,这人还未到大齐,老皇帝便歿了,自然,这也还算好的,若是到了大齐,成了婚,日后便是要遵遗训给老皇帝殉葬的,再不济便是嫁给下一任国君。
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好去处,或者精明如太后,聪明如百官,也是没有看出在这件事上,太后也好,公主也罢,能在其中谋得什么好处?
凭白的失了一位公主,却又换不得任何的好处,这实在不像是出自太后的手笔,但此事,却被如此坚决的敲定了。
百官也只得附议,再不敢争辩什么。
如今皇帝再次提及此事,主张嫁的自然是侃侃而谈,主张不嫁的便一言不发,故作沉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