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明末之成王败寇TXT下载->明末之成王败寇-
第六十一章 府试(2)
-
-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g.534zw.com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比于是。”
这是论语里仁之中的话语,这段话的意思是,发财与升官是人人都想着得到的,不用正方的方法得到,是不能够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能够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够称其为君子,君子一辈子都不能够离开仁道,紧急情况之下不能够离开仁道,颠沛流离时也不能够离开仁道。
这是一段典型的说教之语,想不到成为了府试的考题。
吴帆徽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典故,公元前63年的泓水之战。
宋国君主宋襄公有贵族之风,与楚军在泓水交战时,等候楚军渡河,不愿意在楚军渡河杂乱无章的时候动手,也不愿意在楚军刚刚渡河乱作一团的时候进攻,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之后开战,结果大败,自己也受伤,不久之后死亡。对于这场惨败,宋襄公有着非常经典的评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难道知府大人出这道题目,就是从这个方面予以评价吗。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有人支持宋襄公,有人反对,隋唐之前,支持宋襄公的读书人居多,隋唐之后,反对宋襄公的人居多。
朱熹的四书解析对此没有明确的观点,可谓不置可否。
府试之中出现这样的题目,按说是不应该的,要知道参加考试的是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要求他们对这段话做出评论,颇有些难度。
吴帆徽很快摒弃了这种想法。
有些时候,想问题不要过于的复杂,那样会让自身陷入到谜团之中。
延安府出现大规模的灾荒,已经有农民造反,朝廷对于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是明确的,但是在采取什么办法剿灭方面,是存在分歧的,究竟是以剿灭为主,还是以招抚为主。
不过朝廷自上而下,几乎都是赞成以招抚为主的,这是因为陕西各地出现大规模的灾荒,西安府、延安府、庆阳府等地都上奏了恳求朝廷救济的折子,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衙门同样上奏了折子,皇上和内阁看多了这些折子,都认为这是老百姓走投无路情况之下造反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情有可原。
既然是朝廷因为缺钱缺粮无法救济百姓,那么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就要实施仁道,愿意归顺的农民,朝廷不再追究,不管其前面做过什么。
这个观点占据了主流,皇上、内阁,以及三边总督杨鹤,都是如此的认识。
既然马懋才在府试的时候出这样的题目,那也就是赞成的。
吴帆徽依旧没有马上动笔,而是静静的思索,若是从泓水之战议论开来,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也是短短一千余字,不可能完全说清楚,就算是吴帆徽这个穿越之人,也不好说宋襄公的贵族之风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那就只能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了。
对于农民起义,吴帆徽的观点与洪承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竭尽全力予以扑灭,切忌优柔寡断,历史已经证明了洪承畴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甚至想着在文章之中表露出来这样的观点,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纸上谈兵,府试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去指挥千军万马,不可能做出什么决定,你只能够在白纸上面写下一行字,决定自身是不是能够通过府试,是不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名气,其他的都与你没有关系。
吴帆徽的观点,必须要符合朝廷的观点,必须要符合知府大人的观点,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取得好的府试成绩。
其实吴帆徽不用操心那么多,就算是他随便的写下文章,堆积古人的观点认识,只要言辞华丽,同样能够经过府试的,毕竟他是县试案首,而且留给了知府大人深刻的印象,通过府试没有丝毫的问题。
可吴帆徽还是不想这样做,既然做事情,就是要尽最大的力量。
思索了足足一个时辰的时间,脑子里面想清楚之后,吴帆徽才开始动笔,他压根不会想到,近五百的考生,唯独他一人从剿灭农民起义军需要实施仁政的角度写下了这篇八股文,以至于他的文章很轻易就被关注了。
三天的府试,吴帆徽吸取了县试的教训,他不会提前交考卷,就算是已经写完了文章,也是静静坐在考棚里面,等到时间结束之后,有专人来糊名。
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吴帆徽感觉到比较的轻松,而通过第三场策论的题目,吴帆徽更是断定了自身判断的正确。
第三道策论的考题同样出自于论语,乃是学而的第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很少见,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这道题目,与杂文的题目如出一辙,好比是一个提出来观点,一个就给与了证实,老百姓不是无缘无故想着造反的,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故而各级官府采取仁政,一定能够平息此事的。
吴帆徽只能够按照这个观点写八股文,同时一定要符合朱熹的四书解析里面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四书解析里面倒是很好找。
只是在写这些八股文的时候,吴帆徽自己都感觉到了肉麻,乱世已经到来,迂腐的读书人还在嘴里高喊着什么仁政,难道你可以到辽东去用嘴喊着仁政,让后金放下屠刀,难道你能够嘴里喊着仁政,就让农民起义军烟消云散。
都是一些糊弄人的观点,也正是这些糊弄人的观点,决定了朝廷应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让崇祯皇帝最终自食恶果。
说到底,崇祯皇帝没有什么真正的能力,做一个普通的王爷享受生活还算可以,可是做一个皇帝,那就差的太远了。
六月初七,申时一刻。
吴帆徽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贡院。
考试结束,贡院不会继续提供麦饼了,下午的吃食需要自己负责,连续三天的麦饼,吃的吴帆徽反胃,麦饼这东西要配上小米粥,不过想想延安府各地遭受的灾荒,想想那些道路上的流民,吴帆徽还是不好意思的,能够有麦饼吃就算是很不错了。
回到客栈,掌柜早就是笑脸相映了,吩咐伙计马上打好水,让客官好好的洗漱,同时吩咐伙计,厨房的饭菜已经备好,等到客官洗漱完毕之后,马上就端上去。
掌柜还特地嘱托了,这顿饭客栈结算,也就是请客的意思,不需要客官自掏腰包。
端进房间里面的菜肴有四盘,一盘卤牛肉,一盘五花肉,一盘蚕豆,一盘炒青菜,还有一壶酒,至于煎饼和小米粥,那是主食了。
看样子这个客栈掌柜还是很实在的,吴帆徽不过是一个少年,吃不了这么多的菜,喝酒也是一个人,其实就这小米粥吃煎饼,就可以吃饱了。
这顿饭,吴帆徽吃的很慢,也试着喝下了两杯酒,通过府试是没有多大的问题了,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院试,只有通过了院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才能够算是迈出了入朝为官的第一步,乡试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族长吴缅清曾经告诉他,就算是陕西,每次参加乡试的秀才也有上千人,其中能够通过乡试、取得举人功名的秀才,不会超过百人,也就是十人之中都不一定有一人被录取。
考中举人,就算是不能够通过会试,也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接着在吏部备案,等到从国子监肄业之后,被吏部派遣到地方上做官,只不过一般都是从八品的县丞。
当然也有没有进入国子监的举人,一直都热衷于会试,非要谋求一个两榜进士的身份,那样前途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算是三甲进士,外派至少都是七品知县,只是地方的好坏不好说,北方的进士,很少有能够被派遣到南方的富庶之地去担任七品知县的,南方的进士,要么追求留在京城,能够进入翰林院是最好,资格不够也要进入六部或者是都察院,要么就选择北直隶和南直隶等地为官,他们不愿意到北方其他地方做官。
吴帆徽的目的,肯定是两榜进士,至于说今后如何的发展,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路只能一步一步走,基础尚未打好的时候,想得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作用。